实习生离职引发的思考:1. 到底该如何的、更好的去凝聚大家的向心力?2. 到底该如何的去协调我的下属和我的上司之间的一些关系?3. 到底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对自己工作职责的定位?
这篇文章写于2010年元旦,当时公司与苏州大学研究生院软件学院有人才输出协议,公司每年固定支持一笔费用给学校,然后其软件学院下的软件工程专业的研 究生,在第一年完成理论学习后,会直接到来我公司实习,实习期为2年,公司会负责所有来我公司实习的学习的学费,同时每月支付一笔实习费,实习期满后,有 优先录用这些实习生的权利。
但是08年年初过来的这一批学生基本上全部在实习期满后选择离开,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作为这两年来一直带领着他们工作的部门主管,我真的觉得很痛心。
现在,又过去了两年多,这些人有的去了大公司(如:华为),有的跳了几次槽(但还在IT界),有的当了公务员,有的不知所终,但不管如何,再次祝福他们吧。同时,我自己也需要好好的继续总结。
以下为当时的原文:
--------------------------
今天看到一篇博文,讲述的实习生的事情,心想在过去两年里前前后后有11位来自苏大的实习生在公司工作和实习,但是到现在真正留下的只有一个人,我 作为研发的主管也真是感到的无比的心痛,无可否认这些人中有表现比较好的,也有表现比较差的,但总的来说绝大多数人都差不多在公司工作了将近两年,对公司 的产品研发相关技术、流程都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最终的结果实在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这中间的因素也真的很多,很复杂。既然他们最终选择离开,那我也只 有祝福他们。同时也一直在思考:
1. 到底该如何的、更好的去凝聚大家的向心力?
2. 到底该如何的去协调我的下属和我的上司之间的一些关系?
3. 到底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对自己工作职责的定位?
如果要在这一点上做调整真的很难,但又真的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已经开始着手激励制度的试行,而且以最近发生的几件事情(离职报告、考勤制度等等)来 看,这决非这么简单的事情,我只是尝试着去做一点点的调整,但事实上即使仅仅如此,就已经困难重重,每个公司内部都会有层层的利害关系,说难听点可能都会 有一些比较官僚的制度,尤其是将你所需做的一件事情是需要跨部门的时候,更甚之……
下为原文:
——————————————————————
跳槽?跳槽!
——————————————————————
今天,我在微软全球技术中心实习的时候的同学兼同事告诉我他跳槽了,跳到了UBI去做游戏。理由有很多:工作太累,加班没有补贴,做得活太detail,没法对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形成一个宏观的理解,不可能转成正式员工……
从他那里也了解到,由于GTEC换了新的大老板,Dennis Lam已经去其他地方工作了,大老板正在竭力压缩开支,免费的工作餐取消了,报销车费取消 了,正式员工也是能不雇佣就不雇佣,待遇已经今非昔比。去年我在的DSV组的同事,现在走的走,散的散,重组的重组,还剩下十几个人了。想当时我在那里实 习的时候,鼎盛时期DSV组有三十多个人,是Microsoft GTEC最大的组,没想到仅仅半年时间,现在却“人心惶惶”,真是时过境迁阿。虽然仅仅 实习了八个月,虽然最后没有选择留在微软,但是那毕竟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的地方,就像一个人的启蒙老师一样,始终都还有一份感情,始终都还想着有朝一日能再 回Microsoft效力。
但是再想想,很多人尤其是vendor从GTEC跳槽也不是偶然的,工作强度高我是深入体会的,虽然理论上每天只需要工作八个小时,但是很多同事都是一天 干一天半的活,晚上加班到十点是正常的。当时凭着自己对Microsoft的激情,倒也干得任劳任怨。可是,仅仅是激情就够了么?激情过后,剩下的是什么 呢?
考虑的再多一点,现在好多的外资IT企业,尤其是一些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大型IT企业,近年来在中国都建立分公司,或者“研发中心”。凭着“还说得过去的 薪水”和企业本身的名声,把大量中国的优秀IT人才揽于麾下,与此同时,具体工作的内容呢?很多都是与公司的核心技术根本不沾边的内容。还有些更直接,做 外包。记得某号称“玻璃巨人”的IT企业中国软件部门领导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做报告的时候更是赤裸裸的宣称“在中国这个环境下做软件,只能做外包。”。这 样拿着中国的优秀软件人才当廉价劳动力赚钱的外企,进去了除了能得到个听起来还不错的名声——“世界五百强XX公司员工”——之外,得到的还有什么呢?暑 假的时候我有幸在国内某个做国产系统支持软件的公司实习。实话实说,与那个公司的员工交流的时候,感觉他们的smart程度至少要比 Microsoft Guys低一个档次。国内最一流的软件人才都去了外企,留下了二流三流做中国的核心技术。这或许也是中国软件产业落后的一个原因 吧。。。